028-6204-1358
联系我们
公司动态 政策动向 行业动态

【质量强国】促进“中国制造”完成“品质革命”,到底依托什么

2016-09-13

    38年前,当第一次全国“质量月”动员大会在京举行时,7位国务院副总理为“质量月”活动站台,为我国的质量发展鼓与呼;38年后,当又一个全国“质量月”来临,42个部门联合行动,推动“质量月”活动在全国开展,发出了我国质量的最强音。

今年的“质量月”主题是“提升供给质量,建设质量强国”,这已经是全国“质量月”连续6年将主题聚焦于“质量强国”。应该说,从38年前“质量月”诞生之日起,建设质量强国之路就已经开始,推动质量强国建设一直是“质量月”活动的初心。38年来,全国“质量月”活动始终不忘初心,致力于推动我国质量强国建设。

    质量发展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和转型之要。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长为全球制造大国,但中国还不是制造强国,也不是质量强国。因此,无论是全国“质量月”活动,还是国家的“十三五”规划,都聚焦于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就是希望在全社会营造重视质量的良好氛围,共同推动质量强国建设,早日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目标。

    就在全国“质量月”来临前夕,国务院常务会议还专门研究部署促进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增加“中国制造”有效供给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促进“中国制造”完成一场“品质革命”,与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和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可谓一脉传承,李克强总理一直念兹在兹。此前,4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决定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引领“中国制造”升级。

    建设质量强国,促进“中国制造”完成“品质革命”,到底依托什么?或许总理一而再再而三强调的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就是很好的答案。工匠精神成为今年热词,但似乎企业家精神并未真正受到重视。武汉大学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同一个地点、同一个行业,不同的企业会因为企业家对质量的重视程度不同,使得企业有着速度型盈利模式与质量型盈利模式两种不同发展路径,也让企业在实际经营中存在巨大的差距,质量型的企业发展明显占据优势。

    有人说,企业老板分两种:生意人和企业家。前者的主要目的是赚钱,后者的目的是做实业,也被称之为实业家。比如同样是做企业,前者可能更多的是想着尽快把企业上市,然后圈钱走人;后者则会想着要把企业做成百年老店。境界的不同,决定了对质量的态度不同。很明显,要想当企业家,打造百年老店,没有对质量的孜孜以求、对品质的坚持不懈是不可能实现的。

    一个企业成功的方法可能会有很多种,但无论市场风云如何变幻,“产品为王”是一句箴言。“产品为王”,强调的是产品的品质、市场的竞争,最为基础的是产品的竞争,然后才能上升为品牌等其他方面的竞争,当然,不同的产业,“产品”的形态不尽相同,有的是实体产品,有的是服务,但是,对于质量的要求是一样的。

    我们常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是因为产品竞争的基础和关键是质量,如果没有高质量的产品,企业很难在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核心竞争力。培养企业家精神,首先就是要培养企业家对产品质量的“渴求”,从而激发创新活力,始终保持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苛求”。这方面,美国苹果公司的知名企业家乔布斯无疑是典型代表,苹果今天的成功离不开乔布斯,而乔布斯的成功,与他对苹果产品品质近乎“变态”的“苛求”分不开,正是乔布斯成就了苹果产品的完美品质,造就了其市场的完美表现。

    培养企业家精神,还要培养企业家的质量意识,要让企业家在意识和企业战略中始终依靠质量创新驱动企业发展,带领企业不断追求卓越。这方面,海尔集团的知名企业家张瑞敏无疑是另一个典型代表,从当年的“一把大锤砸冰箱”砸出了企业的质量意识、行业的质量意识,到现在始终将质量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带领海尔创新人单合一的质量模式,摘取首届中国质量奖,都体现了海尔的质量发展基因。

    我们常说,“老大难,老大难,老大重视就不难。”或许当企业家都真正将质量追求融入在自己的血液中,将品质提升变成企业的DNA时,何愁“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不能完成,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的目标不能早日实现。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