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北京医院神经科主任王新德接到了一通意外的电话通知专业股票配资网,得知自己被选入毛主席的医疗组,肩负起特殊的任务。从此,王新德陪伴毛主席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年,见证了毛主席的最后岁月。
第一次与毛主席见面的情景,王新德一生难忘。许多人想象中的毛主席,常常是那位总谈理论、总关心国家大事的伟人,然而王新德看到的却是一位幽默风趣、平易近人的毛主席。毛主席见到新面孔总喜欢问一些个人问题,比如姓名、籍贯和年龄等。当毛主席得知王新德姓王时,便笑着问:“姓王蛮好,是不是琅琊王的王?” 王新德一边回答,一边观察着毛主席的气色。那时的毛主席依旧红光满面、精神奕奕,但王新德注意到,尽管毛主席的头脑依然清晰,脸上的皱纹和已经花白的头发,却显现出岁月的痕迹。
在接下来的检查中,王新德发现毛主席的神经反射亢进,舌头有萎缩和纤维颤动等症状。王新德凭借这些症状初步判断了毛主席的病情,并与医疗组的其他成员一起讨论后,向中央汇报了毛主席的健康状况。
展开剩余81%王新德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让他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毛主席。毛主席的饮食相当简单,通常是四菜一汤,主食以红糙米和黑豆为主,辣椒则是必不可少的。有时,毛主席甚至用馒头夹辣椒吃饭。他一个人吃饭时,常常是手不释卷,书房和卧室里堆满了书籍和文件,几乎没有任何值钱的物品和摆设。如果说毛主席有“奢华”的地方,那也仅限于吸烟和红烧肉这两样。然而,随着毛主席的病情加重,他逐渐放弃了这些嗜好。
即便身体每况愈下,毛主席从不在工作人员面前表现出痛苦或消极情绪,尽量保持着乐观的态度。王新德回忆道,毛主席总是在检查时开些幽默的玩笑,为了减轻医生的压力。他还喜欢在病床上看文件,哪怕无法下床,病重时依然在床上处理事务。
毛主席对生死的看法非常淡然,他曾对身边的医护人员说:“人怎能活一万岁?”并且每当听到“毛主席万岁”的口号时,他总是笑着回应:“若是孔夫子还在世,地球上就容不下这么多人了。”
在毛主席的病情逐渐恶化时,王新德和医疗团队始终保持着保密工作,严格遵守纪律。王新德曾表示,医生的责任就是治病,不该过问病人的私人事务,而他们与毛主席的关系,仅限于专业的医患关系。
在毛主席去世之后,王新德始终没有透露毛主席的病因或治疗过程,因为那是毛主席的私人隐私,中央也没有公开任何细节。毛主席去世前,王新德目睹了许多感人的瞬间。毛主席的病情加重到不能进食的地步,连流食都无法吞咽。尽管如此,毛主席从不抱怨,每天依旧微笑面对工作人员。
1975年12月,毛主席过了最后一个生日,尽管言语困难,但大家依然为他祝寿,送上了“长寿面”。那时毛主席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但他依旧关注着国家事务。1月8日,得知周总理去世的消息,毛主席只是默默点了点头表示知晓,而没有再做其他反应。
在毛主席去世的前几天,王新德一直在他床前守护。直到最后一刻,毛主席依然用力在床头上写下了三个“道”字,示意要了解与日本三木武夫的相关消息,这显示了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关注着外界的动向。
毛主席去世后的处理非常细致。王新德回忆,毛主席的遗体保存工作也经历了严格的技术与保密措施。专家们尽全力确保毛主席的遗体能够长时间保存,这个过程耗时了近一年的时间。王新德回忆起那段时光时,依然感到不舍与惋惜。
作为医疗组成员,王新德不仅为毛主席提供医疗支持,还要为其他领导人如叶剑英、邓小平等人提供保健,工作压力极大。即使深夜接到紧急电话,他也必须迅速赶往工作岗位。长时间的特殊工作,让王新德妻子默默承受了许多孤独和无奈。
多年来,王新德的职业生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尽管他见证了无数重要的历史时刻,但他始终保持低调,坚守医者的职业道德,专注于学术研究和临床工作。
王新德的经历,不仅是对一个时代伟人的见证,也是对一个医生责任感与坚守的真实写照。
发布于:天津市倍顺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